抗美援朝为什么中国能打胜?很多人简单以为是彭总会打仗,志愿军不怕死,其实还有更重
抗美援朝为什么中国能打胜?很多人简单以为是彭总会打仗,志愿军不怕死,其实还有更重要更核心的原因。[狗头]1950年11月下旬,长津湖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。美军陆战一师在撤退途中发现了一个令他们震撼的场景:一百多名中国志愿军战士保持战斗姿态,在阵地上被严寒冻结。这一幕让美军指挥官史密斯产生了深深的困惑。史密斯的困惑一点不奇怪,他们装备着厚实的棉衣、能加热的罐头,连帐篷里都有取暖设备,却怎么也想不通,穿着单衣、啃着冻得硬邦邦的土豆的志愿军,凭什么能死死拦住他们。其实答案藏在那些冻成“冰雕”的战士身上——他们不是不怕冷,是心里有比保暖更重要的事;不是不知道危险,是身后有必须守住的人。很多人只看到彭老总运筹帷幄的指挥,看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勇敢,却忽略了这场仗能打赢,根本是因为整个国家拧成了一股绳。那时候刚建国没多久,老百姓自己还吃不饱饭,却主动把家里的粮食、棉衣往部队送;工厂里的工人加班加点造炮弹,连小学生都省下零花钱捐给前线。志愿军在前线打仗,身后是亿万中国人当后盾,这种全国上下一条心的劲儿,美军再先进的武器也打不垮。还有人觉得志愿军是“不怕死”,其实哪有人不怕死?只是他们清楚,自己不扛枪,敌人就会打到家门口,家里的父母妻儿就过不上安稳日子。这种“为了家国”的信念,让他们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,宁愿冻成雕塑也不后退一步;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,明知危险也敢往前冲。美军打的是一场争夺地盘的“战争”,志愿军打的是一场守护家园的“卫国之战”,信念不一样,拼尽全力的程度也完全不同。把胜利只归到将领和士兵的“不怕死”,其实是小看了这场仗的意义。它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,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在危难面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,是老百姓和军队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的结果。这种上下同心的凝聚力,才是我们能打赢这场硬仗最核心的原因。